(相关资料图)
连日来,各地各高校抢抓离校前关键期,聚焦毕业生实际困难,建立“一对一”帮扶责任制,细化帮扶举措,做“有温度”的就业指导服务。
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158万人。为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全力拓宽就业渠道,进一步优化就业政策,以更加贴心的就业指导服务帮助毕业生成为一项重要工作。
做“有温度”的就业指导服务,笔者认为,要关注重点就业人群。据了解,高校毕业生重点群体包括脱贫家庭、低保家庭、残疾毕业生、零就业家庭、长期未就业毕业生、孤儿、少数民族、退役大学生士兵等。针对这些重点群体,应建立帮扶机制,摸清底数,联系到人,做到“一人一档”“一人一策”,跟踪他们的就业进展,定期开展电话回访。
要做好毕业生群体的思想工作。帮助毕业生增强求职信心,树立积极的就业态度,合理定位自己的就业期待,引导他们发挥特长,主动参与就业竞争。
同时,要通过多种方式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引导毕业生密切关注现实需求,鼓励他们针对与自身专业相关或自身感兴趣的领域进行充分调研和搜集信息,及时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应广泛了解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难点和弱点,针对他们所存在的社交能力欠缺、沟通合作意识不强、实践经验缺乏等问题,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
此外,还要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精准发力,将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职业规划、薪酬期望等信息与社会网络中分散、复杂的招聘信息进行有效匹配,通过对就业数据的收集、挖掘及处理,实现全方位就业指导服务。